- 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版面费[04/29]
- · 《东北林业大学学报》投[04/29]
- · 《东北林业大学学报》数[04/29]
- · 《东北林业大学学报》期[04/29]
瞭望 | “双碳”机遇下林业大学如何大展宏图—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学校将以助力实现碳中和为核心目标,统筹规划林草生态系统“碳中和”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汇聚国内外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专家团队,集中开展林草“碳中和”科技创新
学校将以助力实现碳中和为核心目标,统筹规划林草生态系统“碳中和”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汇聚国内外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专家团队,集中开展林草“碳中和”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研究。
三是激活新农科建设动力源。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,打造思想政治铸魂育人计划;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及体美劳教育;发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实施办法的作用,形成“三全育人”大格局。
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
《瞭望》:学校启动“双一流”建设以来采取了哪些措施,效果如何?
李斌:这两句分别取自《中庸》《老子》。
《瞭望》:怎么看“双一流”建设对大学的意义和影响?
完成碳达峰、碳中和的“双碳”目标,林业专业大有可为,这是东北林业大学二次起航的机遇
另一方面,深化育人模式改革,明确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定位,强化爱林教育。学校率先提出研究生支林计划,与黑龙江省委组织部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、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、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合作,设置支林计划推免专项,依据用人单位需求,学校每年按照推免要求,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优秀学生作为支林计划研究生,支林期满,经考核合格后可在学校攻读硕士学位。
“学参天地”古意为“治大学问者可了解天地间的规律、参悟天地生化不息的进程”,“德合自然”字面含义为道德要符合自然规律,可以释义为治学要努力学习天地间的知识、学问,探索世界奥秘,揭示事物科学规律;不断进取,按照自然规律办事,树立科学的道德观,努力实现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人的和谐相处。
《瞭望》:如何理解东北林大“学参天地、德合自然”的校训?
抢抓“十四五”机遇期
这一重大工程要求大学无论科研教学,还是人才培养,都要服务于中国战略,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。这种创新不是照搬照抄国外模式,而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,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,包括思政教育体系、评价机制体系等,以此凸显国际影响力,突出学科和学校在国际上的地位。
东北林业大学校园? ? 东北林业大学供图
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林业大学之一,东北林大建在东北国有林区腹地,见证了我国林业事业从无到有、由弱到强的发展进程,为祖国林业事业发展贡献了人才和科技支撑,形成了包括林业知识体系、人才培养体系、林产工业体系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体系。塞罕坝林场建设者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青年团队、环保烈士徐秀娟……建校近70年,东北林大为党为国培养近19万名有“林”品格的人才,他们严以治学、谨以修身,汗洒大地、绿染山河,在保护国家生态环境、开发资源、发展经济方面,发挥了理论先导、道德示范、技术支撑作用。如何继往开来,在新时代抢抓先机,再续辉煌,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。
《瞭望》:怎么看农林人才培养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?
《瞭望》:站在“十四五”开局新起点上,你们如何布局未来五年发展重点?
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,需要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新范式、新标准、新技术、新方法
三是整合资源,调整学科结构,破除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布局和模式,科研布局更聚焦、更清晰。
四是营造新农科建设新生态。深化产教融合育人,加强校地、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;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,打造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;形成课程、实践、竞赛、孵化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。
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杨思琪
李斌: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、生产方式、组织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革。由高技术支撑的现代化农业,如5G信息化、农林智能化、绿色健康化,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,对高等农科教育提出迫切的改革需求。
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
文章来源:《东北林业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blyd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615/731.html